两种手脚凉,三伏祛病根
发布日期:2025-08-15时值三伏,有人贪凉饮冷还不过瘾,有人却穿着袜子仍觉脚底生寒,手里像握了冰块一般。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。”阳气是体内的“小太阳”,手脚冰凉是其能量不足或受阻的鲜明信号。一年之中,三伏天阳气最盛,正是驱散寒邪、培补元阳、直击病根的绝佳时机,尤其以下两类手脚冰凉人群最为适用。
“火力不足”型:阳气虚寒。由于先天禀赋不足、久病耗伤、过食生冷或过度劳累,体内“小火炉”(脾肾阳气)衰弱,产热不足,表现为手脚冰凉如浸冷水、畏寒喜暖、腰膝酸软无力、精神疲惫、面色偏白、食欲不振或易腹泻、常感精力不足、舌质淡白胖嫩、舌边或有齿痕、脉象沉细无力。
应对方法:温阳散寒,补足能量库。1.艾灸暖阳。首选关元穴(脐下3寸处)、气海穴(脐下1.5寸处)、命门穴(位于后腰,正对肚脐)、足三里穴(小腿外膝眼下4横指处)。艾灸温煦之力可直达脏腑,温补脾肾阳气。2.三伏贴贴敷。选用温阳散寒药材(如白芥子、细辛、肉桂、生姜等)制成的药贴,敷贴于大椎(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,后正中线上)、肺俞(第3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)等穴位,借助伏天阳气引药入经。3.食疗温补。常饮生姜红枣茶,适量吃当归生姜羊肉汤、肉桂粉炖粥,避免摄入生冷寒凉(冷饮、海鲜、西瓜等)。4.适度运动。推荐选择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慢跑、散步等和缓运动,微微出汗即可,避开正午高温时段,切忌大汗淋漓,以免耗伤阳气。
“暖气不通”型:阳气郁滞。长期情绪抑郁、压力过大、缺乏运动的人,肝气郁结、气血运行不畅,使得阳气被“困”,相当于身体的“暖气管道”堵塞,阳气无法顺利抵达四肢末端。这类人表现为手脚冰凉但身体其他部位不怕冷、情绪易波动、常感胸闷或胁肋胀痛、舌质偏暗或有瘀点、脉象弦或涩,女性多有经前乳胀、痛经等症状,手脚冰凉常在情绪不佳或紧张时加重。
应对方法:疏通气路,引阳达四肢。1.按摩刮痧。经常按揉或刮拭太冲(足背第1、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)、合谷(手背虎口处)、内关(腕横纹上2寸处)、阳陵泉(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)等穴位,或拍打胆经(大腿外侧裤缝处)。2.舒畅情志。紧张、焦虑时,要及时解压,可练习深呼吸、冥想、听舒缓音乐。一定要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压抑。3.运动疏泄。选择能舒展筋骨、促进气血流通的运动,如瑜伽、快走、游泳、跳舞。运动后注意保暖,避免冷风直吹。4.饮食调摄。可适量饮用玫瑰花茶、陈皮茶、薄荷茶,避免吃油腻、黏腻的食物,也不要过度滋补,以免这些“厚重”的食物阻碍气机。5.泡脚通络。用温水泡脚,可加入少量疏肝理气的药物,如陈皮、艾叶、玫瑰花,水温40℃左右,每天泡15~20分钟,促进下肢气血循环。
-
两种手脚凉,三伏祛病根
时值三伏,有人贪凉饮冷还不过瘾,有人却穿着袜子仍觉脚底生寒,手里像握了冰块一般。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。”阳气是体内的“小太
发布日期:2025-08-15 -
外窍不通,疾病暗涌
中医理论将人体与外界连通的通道称为“外窍”,除眼、耳、鼻、口、二阴这传统“九窍”外,毛窍(汗孔)、乳窍、关节腔隙等皆属外窍系统。人想要健康长寿,这些体内排浊的通
发布日期:2025-08-15 -
心衰的早期信号与应对策略
在中医理论里,心脏被视作人体的“君主之官”,掌控着全身的气血运行,主宰生命活动。心力衰竭(简称“心衰”)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,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
发布日期:2025-08-15